据环球网报道配资行情,近期,中国外交部宣布,8月31日至9月1日,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将在天津举行,20多个国家领导人和10个国际组织负责人将应邀参会。这一消息引发国际关注,而美国总统特朗普因未获中方邀请,转而密集安排出访计划,试图在亚太和中东重塑影响力。
一、上合峰会凸显中国外交号召力
此次天津峰会是上合组织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,除峰会本身外,多国领导人还将参加9月3日的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。这一系列安排释放出中国积极推动多边合作的信号。中东4国元首提前访华,巴林、埃及、突尼斯、阿联酋借建交纪念节点,与中方探讨深化双边关系,推动巴以问题解决及中阿下一阶段合作。俄罗斯总统普京将展开4天行程,聚焦能源、军工合作与远东开发;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停留5天,推进汽车零部件、电子制造等领域合作;斯洛伐克总理菲佐计划6天访问,寻求汽车产业供应链对接。各国务实合作目标明确,显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关键作用。
二、特朗普的“未受邀”困境与出访调整
特朗普曾计划上任后100天内访华,但随着“对等关税”政策冲击全球,任期已满3个多月的他仍未收到中方正式邀请。为转移压力,他转而敲定多场出访:
1.东盟峰会确认出席:应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邀请,特朗普将参加10月吉隆坡东盟峰会,与中国邻邦互动,试图在亚太扩大影响力。
2.争议性南亚计划:有消息称特朗普计划9月访问巴基斯坦和印度,若成行将是20年来美国总统首次访巴,但巴基斯坦外交部称“不知情”,消息真实性待考。
三、中美博弈的深层矛盾
特朗普未受邀与出访背后,是中美战略分歧的持续发酵:
1.关税战的连锁反应:美方对华加征关税至145%,中方反制至34%,引发美国国内超150起诉讼,拜登、奥巴马、克林顿等前总统均批评此举破坏市场秩序。美国消费者负担加重,企业成本上升,经济压力显著。
2.地缘政治立场对立:中国主张多边主义,推动巴以停火、俄乌和谈;美国却在巴以问题上偏袒以色列,在俄乌冲突中拱火,与中国维护和平的理念背道而驰。这种对立在国际事务中难以调和。
3.内政外交双重困境:特朗普政府面临前总统指责、民间抗议和法律诉讼,急需外交突破转移压力。但其“美国优先”政策导致盟友离心,单边主义难以获得广泛支持。
四、国际格局的此消彼长
在中美不同路径下,国际社会的选择愈发清晰:
1.中国多边合作成果显著:中阿贸易额从2004年的367亿美元跃升至2024年的超4000亿美元,合作领域从能源扩展至新能源汽车、移动通信等。上合组织、“一带一路”等平台吸引更多国家加入,中国成为全球南方合作的重要引擎。
2.美国单边主义遭遇反噬:特朗普的“全球加税”政策导致美国企业竞争力下降,盟友关系紧张。其出口管制从“安全导向”转向“交易性”,如用芯片技术换取中东投资,反而削弱了美国技术优势的战略价值。
3.国际社会的理性选择:越来越多国家意识到,多边合作是应对挑战的唯一途径。马来西亚在柬泰冲突中斡旋停火,邀请中美共同参与,体现了对多边机制的信任。而美国若继续推行保护主义,将被时代潮流边缘化。
上合峰会的召开与特朗普的出访调整,折射出中美不同的外交逻辑。中国以开放姿态构建合作网络,美国却试图以单边行动维持霸权。在全球化深度交融的今天配资行情,谁能真正顺应潮流,答案已逐渐清晰。国际社会期待看到更多建设性合作,而非对抗与冲突。
联华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